找到相关内容562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人间佛教”的经典诠释

    西方文化;?注重直觉的、中和的中国儒家文化;?注重感觉的、取消问题的印度佛教。并说,过去所走的西方文化的路向,已经发生许多毛病 [49] ,而印度佛教又仅仅适用于未来的世界,因此,目前最适合中国的是儒家形态的文化。  梁漱溟对于佛教的这些批评,显然激化但也圆成了太虚的“人生佛教”(人间佛教)。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一书,是梁氏的课程讲义;1920年秋天开讲于北京大学,1921年又讲于济南的山东省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045839.html
  • 从葛洪一生的际遇探讨其入世与出世思想

    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色。首先在经济上出现了士族豪强领主经济,江南兼并之风更盛,大批农民流为士族豪强的佃客和部曲。《宋书.武帝本纪》:  晋自中兴以来,治纲大弛;权门兼并,强弱相凌;百姓流离,不得保其产业。  随著士族豪强社会势力的强大,皇帝也与士族豪强们相竞争与妥协,形成社会上的腐败之风。[8]  在文化风尚方面,汉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,自汉末以来已名不符实,[9] 弊端丛生...

    彭慧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5046188.html
  • 从儒佛关系看韩愈、柳宗元与李翱

    的哲学体系和权设方便的普及性说教,对于中国士人阶层和劳苦大众均有极大的吸引力,它的信徒不断增多。另一方面,与佛教相比,儒学遇到了不景气的难题。自汉末儒家经学衰落以后,儒家文化就缺少有力的哲学层面,内部...政权很不稳定,藩镇割据此伏彼起;文化上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,而三教之间又存在著争优比胜的斗争。面  页206  对著佛教蓬勃发展的势头,许多朝臣和儒家学者,由于长期接受三教的共同薰陶,并无危机感,觉得...

    牟钟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5846203.html
  • 太虚的人生佛教论(1)

    文化及其哲学》一书,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左右,数年后,太虚提出了“人生佛教”的理念。依此来看,太虚在梁漱溟等儒家人物的批判之下,图谋为其所推行的佛教革命辩护,因而提出他的“人生佛教”的主张,是很明显的事实。因此,“人生佛教”的趋于圆熟,除了直接融和西学和太虚早年所学之禅宗、天台宗学之外,无疑地还受到梁漱溟等儒家人士的反佛态度的间接刺激。16  梁漱溟站在儒家的立场,以为适应当时大势的文化。应该是属于第二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548064.html
  • 人生佛教的思考

    特有的内涵。如此种种,最终使佛教走向世俗化。  评说人生佛教,不是为了批判,而是为了使其得到升华。人生佛教的提出,对佛教在当代的弘扬功不可没。在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国社会,佛教历来因出世而被社会民众所...。不仅对人生,也对整个人间进行全面关怀。  印老以佛学研究著称,代表作有《妙云集》、《法雨集》等。对传统佛教作了正本清源的工作。佛教在弘扬过程中,因地区和时代的需要,融入不同背景的文化,并逐渐失去原有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648068.html
  • 理学与禅学

    深化了儒家文化的内涵;禅衲更是据经谈禅,强化了禅宗的中国特色,加速了三教合一的步伐,宋代理学与禅学就是这样兼济互利、相得益彰的。   有关理学之禅学实在引不胜引,可以专著论述。这里仅列有代表性者,以...文化背景中,借禅谈儒也好,改头换面也罢,事实上是借禅宗思想、语汇以及思维方式,丰富了儒家的义理,因而构建起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。禅宗也在这样的渗透及反馈中创造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前景。可以说宋代文化,理学与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0248915.html
  •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(1)

    文化学的角度看,道理很简单,古埃及、希腊、波斯社会有自己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,不需要从外部借取这方面的要素,而中国则不然,两汉之际儒家经学衰落,这种思想需要更多的新思想来填补。社会现实的黑暗强化了民众对...,后经魏晋南北朝,才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行,在此期间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代表儒家文化的经日益走向式微,晋代玄学逐渐成为一种被人们承认的价值系统,道教也具有了普遍价值的功能的过程。与中国文化这种发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0449757.html
  •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(4)

    、慧远和僧肇。这些中国僧人大都受中国文化与学术传统的熏陶,道家之崇尚自然、儒家之重人事的理性精神在其思想中影响至深。他们的出现,一改汉魏佛教神仙方述之风,而致力于佛教义理的探析与理论的建设。受魏晋玄...这个方面,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与佛教具有相同的文化指归,即同属于内在超越的文化,用梁濑溟的话来说:“两家为说不同,然其所说内容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则一也……同是生命上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0649760.html
  •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交州佛教及其同中原佛教的关系

     考牟子一生,其足迹没有超出过交州。其《理惑论》一文当然也是在交州撰成的。而且,他的佛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交州地区独特的思想文化的烙印。这主要反映在他的佛教与儒家、道家相一致的观点上。牟子只是反对...矛盾呢?这里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,他们的思想是在汉末的交州形成的,而交州的文化背景似乎给了我们比较满意的解答。儒家文化在中原地区虽已陷入困境,但在交州却是方兴未艾。当时,满脑子儒家思想的士燮被奉为“南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1449779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(1)

    坚船利炮动摇了中国人“文化中心”的心理定势,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并没有完全消除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,因而导致了他们心里上的落差。这一落差在情感上表现为“无常”、“幻灭”的失落感以及“多愤”、“积思”的乡愁意识...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,批判吸收了佛道的宇宙观、人生观、伦理道德观、社会史观及思维方式,发展了儒家的心性学说,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学,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。  这一时期,佛教内部也现了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449896.html